学术活动
【10.27】复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第三讲
发布时间:2016-10-27浏览次数:837

  

  

  

  

复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03

——What is “Critical” in 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

20161027日下午,“复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复旦大学博物馆颖琴厅如期举行。本期讲座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及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邀请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赫兹菲尔德教授主讲What is “Critical” in 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讲座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陈淳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潘天舒教授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赵晓梅讲师评议。

  1.主讲人赫兹菲尔德教授

讲座伊始,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陈淳教授致欢迎辞,并指出今天讲座对于遗产学领域研究的意义,希望能够借助今天赫兹菲尔德教授的演讲为在座各位提供一些新的学术视野。

  2.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陈淳教授主持讲座

  

    赫兹菲尔德教授基于他在欧洲、东南亚等地的田野调查,及对中国许多文化现象的观察,以人类学的视角对文化遗产进行新的解读,不断提出问题,带领我们一起思考遗产批判研究”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整场讲座以“五大问题”为线索,循循善诱,层层推进:

1.Whose heritage is it and who decide what it is?

2. Is heritage ever intangible? What do such claims imply?

3. What is meant by truth and authenticity?

4. Is the spectral presence of the past tangible?

5. What is the future of the past?

多年的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研究与反思,赫兹菲尔德教授总结了现今国际社会关于文化遗产批评研究关注的几个议题,其中包括:从“遗产”的词源来看遗产的含义;遗产的权属问题;权威机构的担保与许可;文化遗产的有形性和无形性;遗产学、民俗学、人类学分别对民俗主义、遗产资本化、民族主义的批判;空间的士绅化;遗产与国际政治;文化差异性与全球价值等级等。他提到现行的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多以关心“西方情况”解决“西方问题”为主。他认为以偏概全的评价体系亟待改变,不同遗产有其不同特点,要更多的深入文化遗产地,更多的倾听当地人的声音。

  3.讲座中的赫兹菲尔德教授

最后,赫兹菲尔德教授强调对文化遗产批判性的保护更多的体现在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倾听他们的声音。他说到,现代化的生活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尊重人,尊重文化多样性,才能使我们的后代对未来的生活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4.讲座现场

讲座之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潘天舒教授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赵晓梅讲师分别对讲座进行了评述。潘天舒教授指出,在国际上人类学与博物馆学及其分支学科都是共存的、交叉的,此次讲座在复旦大学人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如何将文化理解为一种过程,使文化遗产可以是动词、可以是小写、可以是复数,这主要还是取决于生活在文化里的人如何来看待遗产。文化人类学以田野研究的方法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最后,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复旦人类学的发展将更加万象共生。

  5.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潘天舒教授对讲座进行评议

赵晓梅讲师说到,赫兹菲尔德教授对文化遗产的阐释不仅为博物馆学同学呈现了一种新视野,更为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反思。在进行文化遗产学习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赫兹菲尔德教授基于田野工作而进行的反思与总结将对未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6.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赵晓梅讲师对讲座进行评议

  

  7.讲座现场学生踊跃提问

    

随后的问答环节,现场师生发言踊跃。讲座气氛轻松愉悦、内容发人深省,大家都收获颇丰。最后,再次感谢赫兹菲尔德教授带来的精彩演讲也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复旦文化遗产系列讲座”。

  

(新闻稿撰稿人:2016级硕士研究生周紫檀;新闻稿照片由2015级硕士研究生曹可硕拍摄)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 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