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4.5】城市空间的转型困境:青岛老城区的历史与近况
发布时间:2017-04-05浏览次数:4347

讲座预告 | 复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7

城市空间的转型困境:青岛老城区的历史与近况

 

讲座预告

  

城市空间的转型困境:青岛老城区的历史与近况

主讲人:菲利普德姆根斯基Philipp DEMGENSKI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博士后

复旦大学国土资源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主持人:杜晓帆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时间:201745日(周三)15:30—17:30

地点复旦大学邯郸校区300

复旦大学博物馆颖琴厅(相辉堂西侧)

(中文讲座)

  

  

  

主讲人简介

  

  

菲利普德姆根斯基 Philipp DEMGENSKI 博士,中文名字德明理,现今是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博士后。作为一位人类学家,无论身处哪个国家,他都一直关注着中国:他曾经在英国东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求学;也在北京奥运会呼叫中心、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处参与实际工作。作为一位关注着中国的德国人,他更关心中国的文化遗产——例如青岛老城区的城市规划,中国的非物质文化中的饮食文化。

2017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了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这次,他将以博士论文《为过去构筑未来:青岛市的旧城改造与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给大家分享他对青岛城市建设、旧城改造的专业研究与个人感受。

近期发表文章与书目

2016. 合编者 (翻译). “ 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青岛里院建筑形态开创者”   (原文: “Kolonialpionier Alfred Siemssen: Memoiren aus Fernost”).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15. Review (评介) of Goodman, David S.G. Class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mbridge; Malden, MA: Polity Press. 2014. Asian Anthropology 14 (2).

2015. “一个正在消失的青岛社区风景” in Anthropologists on the Road (公路上的人类学家), edited by Cheung, Sidney C.H. and Luo Jiting, pp. 71-83 Hong Kong: HK Discovery Limited.

2014. “Making and Taming ‘Messy Space’: The Contested Nature of Historical Space in Urban China” in Imagining Spaces and Places, edited by Isomaa, Saija, Pirjo Lyytikäinen, Kirsi Saarikangas, Renja Suominen-Kokkonen, pp. 107-122. Newcastle upon Tyne, UK: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3: 《在黄岛路做田野调查》(Doing Fieldwork on Huangdaolu) 良友书坊报刊 (Journal of Liangyou Shufang) No. 6: March 2013. p. 9.

关于青岛里院

    德占青岛的17年间,青岛最大的两家建筑设计公司是F.H施密特公司和希姆森公司,前者主要承建青岛的大型公共设施,后者主要承建民居。希姆森公司的创始人就是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先生,他所建造的公寓住宅成为青岛早期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希姆森对青岛最重要的贡献,是将亚热带建筑形式创新成一种新的商住形式引入了青岛,这种后被统称为“青岛里院”的建筑形态,也成为希姆森的建筑遗产和青岛特有的居住样本。这种建筑形式为两层,采用了合院的形式,中间为天井,底层为店铺,二层为住房。

据资料记载,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在青岛共设计建设楼房40多栋。从1899年到1914年,希姆森与总督府的合作非常顺利,他在海因里希亲王大街(今广西路)、伊莱娜大街(今湖南路)、弗里德里希大街(今中山路南段)等主要街道建成了大量住宅建筑。当时,市南区德县路以南属于欧人区,主要设计的房屋大多是双进式的,这种设计方式使得房屋的入口符合多户人居住的需要,上下楼互不打扰,不仅节省土地面积,还不影响房屋的美观。

    德式建筑的清水墙是其建筑经久不损的主要原因,清水墙由红砖白边的砖块砌成,良好的透气性使得清水墙能保持内外空气的流通,青岛的德式建筑之所以能长存,得益于德国建筑师们的智慧。上世纪四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据1933年的统计资料,青岛有各类里院建筑506处,房间16701间,建国时青岛留存的里院仍有400多处。

   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楼,它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院曾作为青岛中下层市民的民居形式而普遍存在着。它不仅是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

    菲利普德姆根斯基博士会从哪些角度解读如今青岛里院的发展变化呢,敬请关注复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之七——“城市空间的转型困境:青岛老城区的历史与近况

  

  

(供稿: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注: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 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