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复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05:语音文化与语言遗产
发布时间:2017-03-16浏览次数:4110

2017313日下午,复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第五场在复旦大学博物馆颖琴厅如期举行。本次由北京大学博士后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副会长赵杰教授带来“语音文化与语言遗产”主题讲座,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杜晓帆教授担任主持。

语言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而每天都有语言在不断消逝,再复原几乎不可能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1993年确定为抢救濒危语言年。为什么要抢救和保护濒危语言?语言遗产中的语音文化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信息?赵杰教授用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讲解,带领我们一起走入语言的世界。

图一:主持人杜晓帆教授向同学们介绍赵杰教授

一.中央两办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文件的部分解读

2017126日,中央两办发表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说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赵杰教授回忆起,197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书面发言,而今年年初的这份文件则无疑标志着“文化的春天”已到来。

接下来,赵杰教授对《意见》文件进行了部分解读。文件中除了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性,也对保护古籍和方言文化等以往的“绝学冷门”学科给出了具体指示。今后,文博专业人士在抢救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将有中央的政策支持。

二.保护语言遗产和方言文化是文博系的时代担当

正如赵杰教授所说,“语言是文化的深层透镜。”语言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记录和民族自我认同的秘密武器,是民族标记的第一特征。赵杰教授有多年的教授满语的经验。满语是一门十分精妙的语言,其过去式分为一般过去式、肯定过去式和曾经过去式三种,单是这一语法细节就充分体现了满族人民的深层智慧。

世界上现存的语言有6000多种,但其中超过5000种都是没有文字形式的口语,一旦消逝则将永远不可再生。有学者提出,按照如今的语言消逝速度,到22世纪末全世界将只剩下3种语言:汉语、英语和乌尔都语。

注释:关于乌尔都语:乌尔都语在现今的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广泛使用。印度语也被称为印地语,实际上和乌尔都语同属于一种语言,只是使用两种不同文字:在印度通行的印地语使用天城体字母,在巴基斯坦通行的乌尔都语则使用阿拉伯字母。8世纪穆斯林入侵南亚,在德里郊区穆斯林和印度北部方言结合成为乌尔都语。乌尔都语开始时作为军营语言使用,后慢慢扩大成为整个南亚的通用语言。几十年前印巴分治,两个国家遂使用不同字母,但语言实质上还是同一种。

赵杰教授指出,保护语言遗产,尤其是濒危语言和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当务之急是对其进行整理研究,这是文博系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二:讲座中的赵杰教授

三.濒危语言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国印第安语、中国满语、日本阿伊努语、上海吴方言、北京土话等)濒危语言就是濒危文化。美国在意识到印第安文化是美国的重要财富之后,在抢救和记录印第安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虽然如今使用印第安语的人寥寥无几,但是详尽的音频资料已永久保存在博物馆中。近几年中国也开始重视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例如东北部分地区已经开展小学的满语课程。越是濒危的语言,越具有保护抢救的价值。

四.人类百花齐放的口语语音是语言生态园的奇花异果

    语言具有四大要素: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口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虽然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发音器官,但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发音的方法不同,使用的发音部位偏好也不同。比如阿拉伯语偏爱喉鼻音,非洲语言里有许多嘴唇摩擦发出的颤音,汉语则更擅长送气音。赵杰教授形象的总结了国内几大方言的特征:“山西话是蹦出来的,山东话是冲出来的,东北话是吼出来的,新疆话是串出来的,江浙话是挤出来的,北京话是卷出来的。”简单生动的表现了国内不同地区的语音习惯差异。语言本身就是财富。世界是琳琅满目的语言生态园,不能只剩下一只夜莺在歌唱。如果不能保护好语言文化,逝去的语言不可再生,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将会消失。

 图三:讲座现场学生踊跃提问

五.语音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

不同的发音特征寄托着不同民族自古以来的生存文化信息。阿尔泰语系是世界十大语系之一,其发音元音偏低,辅音偏后。赵杰教授解说道,这是由于三北地区地广人稀,发音需要扩大声道才能传远,所以形成了这种特殊发音习惯。从中还可以透视出草原民族“天苍苍野茫茫”的生存文化状态,再现其民族历史文化。

日语和韩语发音均偏前,和汉语吴方言有很高的相似性,其中日本语中有很大一部分发音来自日译吴音,这反映了古代东亚从西南到东北逐渐迁徙的印记。从语言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江浙地区和日韩发音不张大嘴、不向后伸,与其地窄人多、居所集中的居住环境息息相关。

世界各地的大舌颤音多分布于游牧民族中。这可能是由于游牧民族需要模拟动物的发音对马和骡子等动物发出指令,从而大量使用颤音。相对的,农耕民族就不会使用颤音。这说明从语音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性。

最后,赵杰教授再次强调:保护语言遗产和语音文化是文博和语言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四:讲座结束后赵杰教授与文博系师生合影留念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 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3739